簡體中文版

關於掌潭村

  • 現 狀

    現狀

    掌潭村是東石鄉最南的村落,西南與布袋鎮交接,東臨西崙村,北為網寮村,西邊與南邊濱臨台灣海峽,是一個典型靠海為生的小村落,人口僅約二百餘戶。在強烈海風吹拂的冬季午後,滿是魚塭與蚵殼的掌潭,看似一種近乎死寂的寧靜,但是在剖著蚵殼的漁民眼中,盡是盎然的生命力。

  • 年輕人口外移

    年輕人口外移

    掌潭本庄則多屬私有地,土地多半開墾為魚塭或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因為沿海地層下陷及曾遭海水倒灌,土地鹽化十分嚴重,農作物難以生長,民國六十七年村民將農田轉作為養殖魚塭,放養吳郭魚、文蛤…等漁產。當地年輕人大多外出謀生,留居者也不願再種田,因此田園逐漸荒蕪。

  • 掌潭故事由來

    掌潭故事由來

    福德爺護行來台,據傳約在清道光年間,掌潭近鄰的墻仔頭(今布袋鎮樹林里),一莊姓人家自中國大陸渡台時遇上颱風迷了路,此時海中出現一船將其引導來台,自稱是掌潭人,名「福德」。莊姓人家定居墻仔頭後,才知道是福德爺護行,乃獻池潭約九甲三分餘大,為福德正神的永遠油香,其潭形有如手掌,因此村落名為掌潭。

  • 鹽埕興衰

    鹽埕興衰

    掌潭本庄之外,民國前五年,在台灣退官的日人草川太郎、二郎兄弟共圍鹽埕五十甲,為白水湖鹽埕之始。兄弟倆構築海堤多年未能成功,遂將鹽埕賣予台南人合夥經營,號為「掌興公司」。數年後海堤依然未成,颱風每至外岸即崩,海水入湖,一片白波,當時便因而綽號為「白水湖」。 白水湖因開墾鹽埕,鹽工多從布袋鎮的新厝里搬來定居,並自成一個村落,與掌潭本庄相距約一公里。日治時代,從掌潭南端開闢村內唯一一條對外產業道路嘉十八線與台十七線銜接,東西向的嘉十八線將掌潭手掌形狀的五指從指尾橫切而過,掌潭五手指的形狀因此被切斷,不過古地形的輪廓依稀存在。而位於掌潭與白水湖之間的紅磚厝,是日據時代為方便鹽工就近晒鹽,由經營鹽場的翁金護所建蓋之「員工宿舍」,並形成村內第三個小聚落,目前實住者約十五戶。 當時,掌潭村的鹽田開墾面積約一百三十公頃,不過全位於白水湖(舊稱松仔港,因白水湖社區昔日為一水中沙崙,其上松林雜草叢生,北方又有天然港道,故稱為松仔港),掌潭本村內反而沒有鹽田。民國七十二年台鹽實施併晒機械化政策,鹽工遇缺不補,如今僅剩十八戶繼續晒鹽事業,以居住在紅磚厝的村民居多,晒鹽面積到民國八十四年年底僅剩六十公頃。 結束晒鹽產業後,白水湖人便出海打漁或開墾魚塭放養魚類、文蛤和蝦以維持生計。